中国石化:布局加氢站 助推氢能产业发展
更新时间:2024年03月29日

       “氢”风起,正当时。中国石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按照“加氢引领、绿氢示范、双轮驱动、助力减碳”的思路,围绕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,践行绿色发展,打造核心竞争力,坚定不移向净零目标迈进,打造“中国第一氢能公司”,进一步引领、推动、支持和服务国家现代氢能产业链发展。

       加氢站数量全球第一,氢气销量全国最大,氢气加注量年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0%

       中国石化拥有3万余座加能站,具有布局加氢站的先天优势。截至目前,中国石化加氢站在国内网络占有率在30%左右,基本覆盖了“3+2”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,已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。

       目前,中国石化加氢站的加氢能力已经达到2万吨/年,氢气加注量年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0%,加氢能力提升得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。北理工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石化加氢量市场份额约为40%,已成为全国氢气零售量最大的企业。

       从北部的内蒙古到南部的海南岛,从东部沿海的江浙沪地区到西部的川渝地区,均有中国石化加氢站服务客户的场景,中国石化加氢站的技术也在不断革新。

       重庆,中国石化在西南地区的首座加氢站——半山环道综合加能站于2021年建成,该站是国内首座应用储氢井技术的加氢站,大大减少了占地面积,提高了储氢安全性。该站日供氢能力1000公斤,还可提供加气、充电等多种服务,每天可满足1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用氢需求。

       广西南宁,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——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于2023年12月建成并成功试投营。该站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低温高效分布式氨制氢成套技术,日产500公斤99.999%高纯度氢气,制氢规模为同类型最大,可满足40多辆氢燃料汽车的用氢需求,相较之前的用氢方式,成本降幅达60%。目前,中国石化已掌握分布式电解水制氢、天然气制氢、甲醇制氢和低温氨制氢全套站内制氢技术,为解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运输存储难题提供了新路径。

       打造氢能走廊,织密7个氢能走廊重点区域,依托高速公路(国道、省道)建设加氢干线

       中国石化组织相关产业链单位,以国家氢能交通大动脉为基础,发挥氢走廊的产业带动效应,着力打造成渝万、京津唐、沪嘉甬、济青、郑汴洛濮、呼包鄂乌、粤港澳大湾区7个氢能走廊重点区域,依托高速公路(国道、省道)建设加氢干线,连通、激活氢能产业。其中,成渝万、京津唐、沪嘉甬和济青4条氢能走廊已经初步打通,开始试运营;郑汴洛濮、呼包鄂乌、粤港澳大湾区3条氢能走廊已开始布局加氢站。

       打造川渝氢能走廊。在重庆,中国石化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,建成投产3000标准立方米/时的供氢中心,生产出的高纯氢纯度达99.999%,通过管道送至重庆石油长寿加氢综合能源母站,并由管束车配送至加氢子站供氢燃料电池车使用。同时,重庆石油与地方政府平台企业沟通合作,加大各类型氢能车辆推广应用力度,目前轻卡、重卡、环卫、公交等氢能车辆累计已推广超300辆;在站点建设方面,已建成投运4座加氢站,并继续在成渝、渝蓉、渝遂、渝万等高速公路沿线加快布局。

       打造京津唐氢能走廊。在物流繁忙的京津沿线,中国石化抢抓当地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,结合天津市新能源发展规划,建成投运天津首批商用加氢站——天津石油空港西十四道站、临港十六路站,填补了天津保税区空港、临港区域加氢市场的空白;积极拓展与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,将北京青云店加氢站和天津空港西十四道加氢站作为重要补氢场站,与京东、宜家等企业签订运输服务协议,为往返京津两地的氢燃料电池物流运输车辆提供能源保障,成功构建京津货运“零碳”物流新模式。

       打造沪嘉甬氢能走廊。在氢能发展迅速的长三角地区,具备大重量、长距离运输能力的氢能重卡逐步投入市场使用。中国石化积极推动在浙江、上海布设加氢站点,成功建成国内首座采用微管网输氢的浙江嘉兴平湖滨海大道加氢站、国内首座同时满足35兆帕和70兆帕氢气加注需求的上海青卫油氢合建站。氢能重卡续航半径从上海金山地区延展至浙江宁波地区,成功开启沪浙线化工产品“零碳”物流新模式,初步打通“环杭州湾”沪嘉甬氢能走廊。

       此外,中国石化积极参与国家、地方、行业、团体等氢能规范标准体系制定,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融合发展,为氢能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保障。在住建部的指导下,中国石化牵头完成了国家标准《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》(GB50156)的修订工作,将原有加油加气站标准修编为油气氢合建站标准;中国石化牵头编制的《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》已正式发布。


来源:中国石化报